万科杭州良渚文化村食街里“食堂”的“打饭”方式和“搪瓷缸”,以及安藤忠雄设计的美术馆,让我们看到万科和建筑师们的企图。
关于建筑的记忆,不只是来自一栋栋建筑,更是来自一个“地方”。万科在“营造地方”,唤醒庭院和邻里的记忆,唤醒文化和之于生活的价值,奋力构建美的可能,而这些正是现今中国建筑师最根本的使命和责任。良渚文化村的建筑者知道,建筑师是文明的守护者。我们的室内设计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开始,我们心生喜悦。
品味是唯一的道德
“品味是唯一的道德。”这话是约翰·罗斯金说的,“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建筑影响人类的品格和行为,这点毋庸置疑,建筑物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我们想成为什么?密斯·凡德罗说建筑“是时代的意志译成空间”,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得承认,我们这个时代的意志,含混和模糊,无法让人欣慰。
建筑和居住文化笼罩着世俗的功能主义,或曲解艺术,充斥着复兴主义者,无论美式、乔治亚风格或地中海,这类建筑推翻了艺术最严肃的抱负,更不解的是对西方传统风格自以为是的演绎侵占了大众的生活。
我们又一次尝试,守护基于文明和教养的品位,传承万科良渚文化村建造者的意志,激发热情、示范美好的体验。
营造“地方”
杭州地区历史中归纳为江南,南宋是华夏文明最后的高潮,拥有比唐代更有文化教养的阶级。古人美善不分,孔子讲“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而表现形式和美学趣味一直演变,到北宋的“无我之境”再到南宋的“有我之境”可类比西方印象派的源起,从描摹世界转向关注世界之于主观的感受和发现,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意、情调,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有诗意的画,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设计传承温润如玉,清风傲骨的知识分子情怀,舍宋词中西湖的妍姿幽态,取中正平衡,结合创新,结果出人意表,却又和谐自然,不怨、不贪、不嗔、不骄。
行进空间
建筑不只是空间设计,不是量体,不是如何组织体积,这些是附属在重点之下,而重点是如何组织起整个行进过程,建筑只存在于时间中。——这是赖特强调的“走过建筑”的概念。
高且密的竹林小道,造成的静逸情绪延续到紧致花园,直到步入室内玄关,落地玻璃让室外花园成为借景
客厅墙纸设计成有外墙质感,进一步把花园泳池和客厅空间,在感受上变成一体。行进至家庭房区域,用“亭台”的设计语言模糊了空间的界线,
至负一楼,围合和包裹,仅留远景墙面的间接自然光,虚实、对比的书画手法
基于喜新厌旧的创新
记忆,代表的是整个文化素养,我们渴望寻找与记忆相关的事物,喜爱和自己不一样的文化环境,对大众而言,兴奋就是美。这是我们求新的诱发点之一。
建筑创造怠忽,因无日不见,像生活的背景,容易生腻,但这点也有其意义,强烈的感受会让人承受不住,但怠忽让我们能忍受一切。
有未来感、反自然属性的墙纸,搭配包容性强,有宣纸气质的墙纸和窗帘,对话中国古典情怀的现代风格。让空间的气质面对了未来,直面艺术,且让我们感到狂喜、震惊,印证了无限可能。
记忆中对美的原理有十分显性的规则,比如色彩的呼应,形体的流畅、和谐,设计师用冲突制造和谐,用对比消解冲突,制造创新体验,充分利用大家自以为是的记忆和观点,示范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们创新,且远离丑陋,注重设计带来的空间充满不息生长的可能。设计回归艺术,让人成为人。
(致谢:作者葛亚曦、蒋文蔚、彭倩、潘翔 ,同时感谢设计联对本文的编辑和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