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国外城镇化主要经验启示

栏目:朗恩动态 发布时间:2019-03-24
分享到:

导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33.54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合4.9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水平也从17.92%上升到46.4%。国家进入全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一、城市化的本质含义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存在许多方面的含义和定义。埃尔德里奇较早提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兰帕德、麦基、弗里德曼和沃尔夫等人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物质、空间、经济、人口、体制以及社会特征的多维现象反映。当代城市化的实质含义在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工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还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英国帕乔内将城市化定义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二是城市增长,即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增加;三是城市生活方式,即城市生活的社会和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的扩展。

 

二、两种城市化过程

    从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差异和文化历史的不同,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城市化过程。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源泉。早在1843年,英国罗伯特沃恩就声称:“我们已处于大城市时代。”在1801~1911年的110年间,英国94%的人口增长在城市化地区,其中1/3是来自农村地区的移民。

    20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美国步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到1923年人均GDP跃过6000美元。也就在20年以后,美国单个城市的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生产要素集聚逐步转向城市之间,美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代。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主要用“剩余产品”理论解释。可以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平滑过程,这就是经典的戴维斯城市化曲线。需要强调的是,西方发达国家150年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始终是与它们缓慢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

    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与此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并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和居民。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落后,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自二战以后才出现快速的城市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过快、工业化普遍滞后的“城市通货膨胀”或“虚假城市化”基本特征。

    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被西方学者概括为“推拉理论”。首先,由于非正规部门经济的存在,尽管它的规模小且分散,但对城市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其次,由于城市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吸引并拉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

    尽管这一时期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强劲的影响,但是制造业在这些国家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5.6%;到了80年代也仅仅增长到17.5%,最近才接近36%

 

三、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拉美模式城市化

    二战以后的新兴国家城市化,由于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贸易制度的影响,成功的范例不多,留下的则是众多失败教训。学术界将这一经济现象概括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将社会现象归结为“拉美模式城市化”。

 

(一)“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库兹涅茨-威廉姆森假设: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的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由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优越,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汤敏概括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现象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城市化以大规模的贫民窟为代价、金融体系脆弱、产业升级缓慢和社会服务滞后。

 

(二)“拉美模式的城市化”

    拉丁美洲和南亚地区是战后人口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地区,约3/4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然而,在进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很快跌入经济发展受社会问题钳制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贫民窟城市成为“拉美城市化模式”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拉丁美洲,世界第二大城市墨西哥城和世界第四大城市圣保罗市以及阿根廷的布利诺斯艾利斯,大量的贫民窟成为快速人口城市化的社会后遗症。今天的巴西,已经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约热内卢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也是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占地5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低收入人口居住区和贫民窟蔓延了城市的80%以上。

    拉美模式城市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很快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把农民赶到了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促使拉丁美洲制造业远离大城市,到更远的地区追求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农民失去了土地,到城市又找不到工作,大量贫民窟必然成为他们蜗居城市的所在。

    在南亚,20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在全球热映,影片中描绘的印度孟买贫民窟也成为名噪一时的“热门景点”。今天印度的主要城市都有贫民窟,孟买的货民窟最多,全市1200万人口中,有60%居住在贫民窟里。位于市区中部的达拉维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8平方米。实际上,居住在印度贫民窟的人并不都是不名分文的穷人,比如,孟买贫民窟的人口中只有4%属于印度的法定贫困人口,而住在达拉维的一些人实际上每天在半岛南部的写字楼里上班。

    巴基斯坦也有类似印度的城市化过程,其最大城市卡拉奇现已取代孟买成为亚洲最大的贫民窟所在地,贫民窟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联合国报告显示,当地贫民窟人口拥挤,环境脏乱,又存在许多非法工厂,在卫生和居住安全等方面存在许多隐患,包括传染病蔓延及火灾等。此外,由于居民成分复杂,贫民窟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南非,为保护白人的利益,曾经施行种族隔离政策,对不同人种进行社会、居住、产业和政治隔离。在国家层面,导致各个班图人自治省政治分散化。在城市,不同的种族集团被隔离。今天,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已经被推翻,但正常的移民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主要黑人群体在参与南非社会和城市化过程中仍面临多重困境。

    这些不免让我们联想到,今天北京十余万“蚁族”蜗居的二月河村,是否也会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的发端呢?

 

四、世界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新趋势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全球正在经历一个人口结构的重大转折——人类历史上将首次出现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也就是说,全球的城市人口超过32亿。然而,只有少量的城市人口增长发生在发达国家,1950~1975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99%1975~2000年年均增长率降低为0.83%;而据预测,2000~2025年,将进一步降低到0.41%

    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其农村人口将从1950年的3.7亿降低到2025年的2.15亿。城市化过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迅速推进。根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60%将居住在城市,而这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会超过农村,2025年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4%。到2020年,农业人口将稳定在31亿,甚至开始缓慢衰退;而城市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城市化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

 

(二)发达国家逆城市化更加明显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反映了城市中心区和外围郊区人口流失的过程,城市中心区通常经历了更快的衰退。一些国家最近显示出逆城市化后的再中心化倾向,城市中心区及较近的郊区人口增加,其中中心区增加较快。

    郊区化是逆城市化的重要原因,它引起人口和就业从城市中心向大都市郊区迁移。大量富裕的城市居民迁移到郊区归因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市区种族关系紧张、郊区较好的教育和娱乐设施,政府对中心区基础设施和工业的投资较少、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人们转变为在中心区工作而在郊区居住。郊区化使大都市区的人口进一步分散化。

    郊区化伴随着城市的向外扩张,促进了郊区商业和居住区的繁荣,提高了私人汽车的利用率,新郊区的向外扩张越过了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城市中心的交通堵塞、学校拥挤、娱乐和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开始在郊区出现,促使居住者迁移到更远的地区或周边农村。

 

(三)世界人口城市化向巨型城市区集中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和资本的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超大规模的城市。1975年发展中国家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10个,到1995年增长到250个,2000年增长到292个;而发达国家1975年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85个,1995年增加到114个;据预测,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将有426个,发达国家有138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在发达国家,生活在特大城市的人口比例将从1975年的23%增长到2015年的30%。因此,未来的世界不仅是城市化的世界,更是一个大城市的世界。

 

(四)城市管理将成为未来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占全球人口88%的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城市地区人口的飞速增长问题;在发达国家,城市未来的焦点是如何应对城市人口的复杂变化,尤其是城市的郊区化。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东亚和东南亚出现了繁荣的、相互连接的城市带,如由高速公路连接的菲律宾和马尼拉-宿雾、韩国的汉城-釜山、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苏腊巴亚、泰国的曼谷-清迈、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城市带等。

 

五、结语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对城市的拉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城乡迁移、跨区流动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与伦比;与此同时,全球化、信息化也在对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施加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地域差异也不断扩大。由于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城市化理论(社会剩余产品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推拉理论)都难以直接引进并加以应用。

    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尤其是赋予中国城市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内涵,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 

 

(致谢:作者顾朝林,同时智慧城市圈子邱文斌微信平台对本文的分享)